时间:2009年,2月3日,深夜(具体时间不明)
地点:东大西洋深海某处(具体经纬度坐标不明)
▲法国的“凯旋”号核潜艇
对于法国核潜艇“凯旋”号的艇长和艇员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不眠之夜。当晚,东大西洋的海面并不平静,风暴四起,波涛汹涌,但是深海之中仍然一片宁静。这艘138米长的核潜艇是法国核打击力量的关键部分之一,此刻它正在返回基地的途中,主动声纳系统已经关闭,只保留有被动声纳系统开启。
“凯旋”号核潜艇既然是法国核打击力量的关键部分,它的安全性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艇员们各司其职,驾驶着这架“深海巨兽”缓缓潜行。正在大家都以为一切都很正常,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异变陡生——“凯旋”号的艇身猛地一颤,许多艇员几乎无法站稳,艇长意识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猛烈地撞上了“凯旋”号!
但是,那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凯旋”号的侦测系统什么都没有探测到呢?
▲英国的“前卫”号核潜艇在事故发生之后,只能被救援船拖回母港
话分两头,对于英国核潜艇“前卫”号的艇长和艇员们来说,这一晚不仅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更应该说令他们心惊胆战。当晚,“前卫”号正在深海例行巡航,波涛汹涌的海面对水下这艘长达150米,下潜状态的排水量16900吨的核潜艇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
同样,为了尽可能隐蔽在深海中的行踪,“前卫”号的主动声纳系统也关闭了,只保留被动声纳系统在运行。被动声纳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对方(尤其是那些具备隐蔽手段的工具)靠近之后,被动声纳系统几乎无法将其侦测出来。不过,在此之前,“前卫”号还从来没碰上过“侦测系统失灵”的情况,所以并没有任何艇员担心过被动声纳系统固有的这个“小毛病”。
直到一阵剧烈的颤抖打破了艇内的宁静,“前卫”号艇中多处告警系统开始发出警报,很多艇员甚至直接被晃倒。按照多年的潜航经验,艇长判断出,一定有一个巨大的“物体”撞上了前卫号的前部,然后擦过了艇身一侧,此次撞击不仅使得“前卫”号潜艇多处受损,最严重的是它的高压空气瓶组被撞得悬挂于艇侧,并猛烈撞击着耐压壳体。
▲英国“前卫”号核潜艇的照片,摄于法斯兰港
所有的艇员在那一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一旦一组高压空气瓶组发生了爆炸,将会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发生,情况严重的话,会直接导致该潜艇沉入海底,甚至酿成巨大核事故。于是“前卫”号艇长当即向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报告了相应的情况,并尝试以极慢的速度返航,以免触发任何额外的事故。直到最后,英国海军的救援船赶到,将“前卫”号拖回了位于苏格兰的法斯兰港。
碰撞发生之后,很快3天的时间过去了。
2月6日,法国“凯旋”号核潜艇拖着“受伤的躯体”,在一艘护卫舰的护航下,终于抵达了位于法国西北海岸布列斯特附近的海军基地进行专业修复。同一天,法国国防部公开报告称:法国核潜艇“凯旋”号在深海底部与“某个沉没的物体”发生了碰撞,而当被问及发生碰撞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法国国防部的发言人表示“那很可能是一个集装箱 ”。
所以,在法国人的眼中——他们的主力核潜艇,在海底发生了一次“碰撞事故”,事故对象是一个集装箱。
▲法国海军的一艘“凯旋”级核潜艇
而英国军方在听取到法国国防部的公开报告之后,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之中,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核潜艇“前卫”号,也在法国人报告的相同事故时间遭遇了深海碰撞。
很快,英国军方与法国军方进行了联系,双方的海军相互交换了更详细的碰撞事故报告。这么一来,事故的脉络就很清晰了,英国和法国的主力核潜艇在深海发生了一次“亲密碰撞”。
▲两艘核潜艇在海底相撞的艺术概念还原图
于是,2月16日,英法两国国防部同时宣布,两国的两艘核潜艇“在水下以非常非常低的速度发生了短暂接触”,没有艇员在此次事故中受伤。注意,两国都很谨慎地避开了“碰撞”这样的字眼,他们用的是“接触”(come into contact),希望以此来规避人们对于两艘恐怖的核潜艇碰撞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想象,尽管这种“短暂接触”的代价是高达5000万英镑的维修费用。
核潜艇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相信读者朋友们心里都有数,这里我就简单提一下发生碰撞的两艘核潜艇的核实力。
“前卫”号核潜艇1993年开始服役,是英国主力核潜艇之一,其最大下潜深度350米,水下最大航速25节(1节约等于1.852千米/时,下同),额定艇员135人,可以装备16枚“三叉戟”式战略导弹,每枚“三叉戟”可以携带4到6枚核弹头,其最大射程可达1.2万公里。
▲拍摄于1992年的英国“前卫”号核潜艇的照片
“凯旋”号核潜艇1993年下水,1997年开始服役,是法国的主力核潜艇之一。其最大下潜深度400米,水下最大航速同样也是25节,额定艇员111人,可以装备16枚M45型导弹,每枚M45可以携带6个核弹头,射程达5000多公里。
▲法国的“凯旋级”核潜艇中的“警惕”号
试想一下,这样的两艘核潜艇,如果真的发生严重碰撞,引发其所携带的弹道导弹连锁爆炸反应的话,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英国的专家曾经对此进行过分析,他的结论是,如果发生连锁核爆,两艘潜艇相撞的爆炸威力可以达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1248倍。
更可怕的是,发生核爆之后,其释放出的巨量放射物质将会污染大面积的海域,并将数十枚核弹头散落在海底,这将会是一场无法预估的灾难。
那么,导致两艇相撞的严重事故,其责任到底又要算在谁头上呢?
这可能是此次事故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可能谁都不应该承担此次事故的责任,毕竟,此次事故最大的元凶就是——两艘核潜艇的隐身性能实在太好了,而隐身性能这一点本来就该是核潜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核潜艇侦测系统中的“被动声纳”和“主动声纳”的区别示意图
声纳系统本来就有“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两种系统之分。形象一点来说,主动声纳系统就像是“黑暗中的闪光灯”,通过自身发出的光波来探测海底物体;被动声纳系统则像是“黑暗中的微光探测仪”,可以在自身不发出任何信号的情况下进行侦测。
由于“主动声纳”会容易导致目标暴露,所以对于不想暴露自身目标和位置的核潜艇来说,一般都很少用,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会采用“被动声纳”。正如我前文所说,当潜艇与前方物体处于较近距离的时候,被动声纳的探测精度将会大打折扣。
▲典型核潜艇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除了被动声纳之外,这两艘尖端的核潜艇也采用了专门噪声优化的船体和螺旋桨,并覆盖了吸声的消音瓦等一系列隐身技术,其在水下航行,发出的声响甚至“不超过一只虾”。正如法国当时国防部长在谈论此次相撞事故的时候,所感慨的那番话:
“我们(在试图避免这类事故的时候),面临着一个极其简单的技术问题,那就是这些潜艇是根本无法探测到的。”
既然无法探测到,那么自然没有任何人需要为此次事故负责任,总不能说核潜艇隐身效果太好是个错误吧?
当然也有些专家指出,在浩瀚无边的大洋中,两艘高科技的核潜艇相撞的概率非常低,按照其建模计算结果表明,这一几率仅仅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这些专家很可能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尽管大西洋很大,但是这两艘潜艇并不是随机在大西洋的任何一个地方游弋,他们潜航的海域往往会集中在某一片区域,这就使得其相撞的概率大大增加,至少不会是“几百万分之一”。
所以说,此次事故也给所有的核潜艇拥有国敲响了警钟,尽管没有任何人需要对此事负责,但如何规避这类事件再发生,却是大家都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