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来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这场战役经过了三年之久,五次大战役以及数不清的防守反击战,终于在1953年双方长期拉锯的情况下,考虑到继续这样僵持下去都双方都不利,于是决定签订停战协议。以三八线为界限,志愿军和联合军分别撤军。
这个结果在当时被交战的各国普遍接受,1953年6月份,双方签订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之后,即将在正式停战协议上签字。但是中途突然出现了意外,南朝鲜军的统领李承晚坚决不同意停战,他认为目前的形势虽然是拉锯战,但是联合军"人多势众",只要坚持,总有一天可以"胜利"。其实李承晚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因为南朝鲜军,在朝鲜战争中损失并不是很大,因为南朝鲜军军力薄弱,士兵的战斗力孱弱,因此在联合军合作行动中南朝鲜军往往作为后备军来补充。另一方面是李承晚认为长期的拉锯战中,联合军有足够的物资供应线,可以继续坚持战斗。
至于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李承晚试图借助联合军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当然参战的其他国家也看得出他的私心。朝鲜战争历时3年之久,志愿军的一次次进攻让联合军各国损失惨重,早已经叫苦连天,就连美国也深陷在战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美国一看志愿军愿意和谈,加上从前线得来的消息是志愿军仿佛正在备战,准备发起一次大的进攻,美国当然不愿意继续为了别的国家,牺牲自己的战士,因此赶紧趁着有台阶下,决定和志愿军签订停战协议。
李承晚一看美国都同意停战了,着急了,直接违反了之前签订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条例,将俘虏来的北朝鲜士兵编入南朝鲜的编制,李承晚的无耻行径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抗议。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经评价李承晚的这次行动说:"罕见的令人遗憾的事情",英国首相甚至以女王的名义说李承晚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李承晚的行为也激怒了美国的总司令克拉克,他激动的表示"要让中国志愿军给南朝鲜军队一个深刻的教训。"
6月21日,毛主席得知情况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停战协议必须推迟,必须做好新一次大规模的作战准备,势必给敌人充分的压力,使我方在停战谈判中更加具备优势。"于是为了进一步打击敌军,争取朝鲜半岛早日实现和平,志愿军决定发起开战以来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这也是最大的一场阵地攻坚战。
金城战役中,以金城为分界线的南方地区盘踞着南朝鲜军队的首师,三师,六师和八师。其中首师中第一团被南朝鲜自封为"白虎团",属于南朝鲜的王牌军队。并且南朝鲜在金城以西建造了大量的防御工程设施,因此要攻破金城防线,就必须要打击掉金城的防御工程设施。
于是在7月13,筹备已久的志愿军架起高射炮和火炮,向着金城西方的防御战线开火。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早已经不是刚进入朝鲜时期的配备,缴获的武器以及苏联暗中援助的"喀秋莎"高射炮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尤其是"喀秋莎"的威力,美军早已经在上甘岭战役中领教过,所以当天晚上,志愿军朝着目标发射的1000多吨的炮火,瞬间将金城西边南朝鲜的军事防御设施淹没。趁着炮火,志愿军战士顺势向金城发起攻击,对"白虎团"以及其他的营部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直到次日的下午,志愿军一共歼敌14000多人,将金城防御工事损毁80%-90%,缴获不等的坦克、火炮以及汽车。
至此李承晚气急败坏的找美国支援,克拉克假意派出了部队,结果直到20日,也没法有效的打击到志愿军,看到这些无用功,克拉克当机立断,坚决的向中国提出立即签订停战协议,之后南朝鲜的行动,美国不再提供任何的军事支持。
这句话将李承晚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他深知自己如果再不知好歹,恐怕自己的军队也将全军覆没,于是他无奈的叹了口气,埋下了头。至此各项条件已经具备,1953年7月27日,联合军总司令克拉克在谈判桌上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历时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现在。